
2月18日晚,美术学院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蔡雅玲博士在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从“我”出发——蔡雅玲当代艺术创作分享》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实验艺术专业负责人郑冬梅主持。

在讲座中,蔡雅玲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经验。从硕士、博士时期的学术探索,到商业合作中的实践磨合,再到美术馆委任创作时的深度思考、公共艺术项目里的多元呈现,以及在法国巴黎驻留期间的独特感悟,每一段经历都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丰厚滋养。

通过蔡雅玲的详细阐述、分享的精彩作品图片,我们感受到她始终秉持着真诚的创作态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能引发深切共鸣的词汇与话语,将其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并不断探寻着与之相契合的雕塑形式,巧妙地将日常综合材料与文字所蕴含的情绪紧密相连。以作品《408柱香》为例,她将生育的疼痛感通过燃烧的香头在白棉布上缓慢前移的方式进行隐喻,生动地诠释了生育之痛,深刻地勾勒出了当代女性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耐力与顽强抵抗精神。作为女性艺术家,她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所遭受的压抑体验与敏锐感知,不着痕迹地渗透于材料的处理方式之中,成功搭建起了一座与大众生活经验产生共情的坚实桥梁。讲座临近尾声,蔡雅玲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针对师生们提出的“文字系列是否还存在更多表现方式”等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她表示,在文字的选择上,其实并无太多限制,关键在于文字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创作者需要做的是凭借自己的创作经验,将这种力量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对于材料的运用,不应被传统的用法所束缚,而应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掘适合自己创作理念与风格的独特表现方式。
主讲人简介
蔡雅玲1984年出生于山西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取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学位。2024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站工作。坚持呈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并创造恰当的艺术形式。提取日常生活中有深切体会的词汇和话语,探寻日常综合材料与文字情绪相对应的雕塑形式。把女性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被压制的体验和感知,自然地渗透在材料的处理方式中,勾勒出当代女性面对现实困境的耐力和抵抗,搭建起与大众的生活经验共情的基座。
近几年主要个展有:2024年“皮格马利翁与嘉拉迪雅:蔡雅玲个展”(雷诺基金会,法国里昂) “Hidden body”蔡雅玲个展(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巴黎)、“我的秘密花园”(中法大学原址,中国北京)、2023年“红色,黄色,红色—蔡雅玲个展”(浙江美术馆,中国杭州)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德国柏林Kommunale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合美术馆等机构展出。被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银川美术馆、合美术馆、德国柏林Kommunale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