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 学院首页 | 学校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美院动态 ▶  内容展示
【美院讲坛第92期】| 侯样祥《千年「秘色」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6日] [访问量: ]
4月4日上午,美术学院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侯样祥在研究生艺术实验大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千年「秘色」文献研究》的学术讲座, 讲座由刘晓玉教授主持。

“秘色”到底指何釉色?这是“秘色”之谜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侯样祥表示,《秘色越器》诗在“以诗证史”中是有重大文献价值的。因为陆龟蒙在诗中明确了:“秘色”在晚唐时已烧造得很成熟;“秘色”烧造于越州之越窑;“秘色”之色为“千峰翠色”;“秘色”最适宜于文人雅士。从艺术审美史角度讲,相较于陆龟蒙“千峰翠色”的“秘色”,陆羽笔下具有“类玉”“类冰”之质感美的“越瓷”,似乎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精美“秘色”青瓷器更加接近。

侯样祥指出,与“秘色”釉色研究一样,“秘色”与“贡”关系研究,也是揭示“秘色”之谜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唐、五代、北宋时期,“秘色”事实上包括了“贡”品与“贡馀”品两大部分。

侯样祥谈到,由于古代工艺文献极其稀缺,学界有不应轻易否定历史文献的主张,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从唐至清千余年间散布在诗赋、正史、文人笔记、陶瓷专著、地方史志等当中的代表性“秘色”文献进行梳理与甄别,发现唐、五代、两宋时期的正读“秘色”文献超八成,明清时期的误读“秘色”文献超八成。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在正读文献中其实隐藏着一个较为完整的对“秘色”的理解:“秘色”即“秘色瓷”,是指唐、五代、北宋初的越窑精品;“秘色”体现了当时中国制瓷业的最高成就;“秘色”既是瓷器名,也是釉色名,其釉色属于青色系;“秘色”虽为“贡”品,但也有“贡馀”“秘色”;“秘色”至北宋晚期已稀有,南宋晚期则“不复见矣”。


侯样祥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编审。1963年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市。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艺术史论、文化智库、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史哲》、《近代史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7篇文章被《新华文摘》长篇幅转载,一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全文译成英语发表。策划、主持有国家八五规划、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抗日战争史丛书”、“我的科学观·我的人文观”,前者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近年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策划美术展览十余次。《艺术学研究法与论文写作》专题讲座已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所大学线上线下巡讲达246场。